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论坛成功举行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23/5/5 15:42:46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4月29日至30日,“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论坛”在云南腾冲举行。作为腾冲科学家论坛举办以来的首场季度活动,此次论坛邀请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科学家相聚云南共谋发展,推动生命科学跨学科建设、助力大健康全领域战略合作、推进构建国际医疗创新共同体。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4场主旨论坛、4场分论坛、1场创新成果转化对接会,围绕心血管、脑血管、呼吸危重症、神经免疫等四大领域展开研讨,为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搭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先进学术思想交流平台、政产学研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医学科技创新与多学科间的交流。

云南省副省长张治礼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云南省高度重视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布局建设了云南疫苗实验室、云南省生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云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与大健康产业。通过持续推动,全省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创新发展取得众多成果。他希望通过论坛活动,能让大家更深层次地搭建多学科战略性合作平台,携手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科研攻关,加强大健康产业全面合作,不仅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福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腾冲科学家论坛联合主席饶子和表示,在人类面临诸多健康挑战的时代,加强生命科学、医疗卫生和大健康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论坛旨在为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搭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先进学术交流平台、政产学研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促进医学科技创新与多学科间的交流。他希望通过论坛碰撞思维火花,助力腾冲、助力云南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促成人才智力引进,加快科技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顾东风在致辞中表示,生命科学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正对药物开发、临床试验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全球范围内,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医疗技术的水平和质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促进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

为促进腾冲科学家论坛成果转化,做好论坛+人才、论坛+教育、论坛+产业文章,29日上午,由云南省科技厅、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等共同发起,启动了云南省医疗技术转化与能力提升项目,将充分依托各方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力量,结合云南省实际,整合政策、技术、资本与专家力量,合力促进医疗技术成果转化与医疗专业能力提升。

 

主旨论坛 思想火花迸发

 

开幕式随后的主旨论坛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腾冲科学家论坛联合主席饶子和领衔,十余位多学科专家就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的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与会者奉上一场学术盛宴。

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在题为《后新冠时代的思考:抗病毒领域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中指出,对病毒共性机制的认识、对共性药物的研究的长期积累是新冠药物快速出现的根本内因。传染病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传染病和防控技术研究要坚持公益性;开放合作、兼容并包,对抗传染病;发展自身优势领域和优势团队。

中国科学院卞修武院士在题为《新冠肺炎病理与诊疗思考》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病理研究发现的新冠病毒对人体多个器官的病理改变及脏器病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在《新冠奥密克戎变异与免疫逃逸》报告强调,面对新冠病毒的变异和免疫逃逸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全球各国需要开放合作、兼容并包,共同研究和应对新冠病毒的变异问题,推动疫苗的快速研发和生产。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也是中国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中国科学院顾东风院士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报告中指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重大健康威胁。

脑心同治的实质是强调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在《脑心同治,从高血压到H型高血压》报告中指出,脑心同治理念突破了传统医学中治疗单一疾病的局限性,无论是普通高血压还是H型高血压,在脑心同治理念的指导下,治疗都能取得更好的预后。

近年来,居家心脏康复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美国运动科学院、云南高原温泉康养产业创新研究院朱为模院士在《居家心脏康复的科学与实践》分享到,患者通过在家中进行一系列的康复活动和自我管理,可以实现心脏康复的效果。居家心脏康复将是未来心脏康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它将会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科学、方便和有效的康复支持。

类脑感知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感知模式,其研究和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中国科学院王以政院士在《脑损伤与类脑感知》报告中分析了国家脑计划重点支持领域和实施情况,详细讲解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研究情况、有效干预手段、治疗新策略和成果以及脑启发的目标检测等。他指出,由生物视觉启发的类脑计算研究可以提升复杂背景下低慢小无人机目标检测跟踪能力。

为了更好地治疗脑重大疾病,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加精准的治疗靶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找靶点的手段也日益丰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院长在《大数据和多组学驱动的脑重大疾病治疗靶点的发现》报告中介绍到,脑血管疾病造成全球重大的疾病负担,大数据和多组学驱动的医学对新药研发、临床医学都带来新的挑战。期望大数据能为重大脑疾病的研发提供贡献。

神经炎症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主线,追踪免疫反应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进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施福东教授在《神经免疫创新与转化》中指出,面对神经系统疾病新药开发面临的挑战,应积极推动基于患者样本、疾病机制驱动的药物靶点研发。同时,他强调科技转化是国家战略需求,真正突破性研究会孵育相应产业。

苦味受体是味觉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受体,与其它GPCR的序列同源性低,因此被单独归类为class T亚家族。迄今,该受体家族的结构仍未被解析。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大道书院刘志杰教授在《人源苦味受体结构及配体识别和激活机制研究》报告中讲述了其团队在激活人源苦味受体TAS2R46的结构基础研究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他指出,该研究为探索苦味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开创了新途径,未来还将促进针对苦味受体的化学感知和药物候选分子的探索。

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目前8%的患儿由于无法植入人工耳蜗,依然生活在无声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在《先天性耳聋听觉脑干植入的临床研究》分享到,近20年的推动下,先天性耳聋早期筛查得以推广,中国人群中先天性耳聋的基因突变得以发现。他指出,听觉脑干植入装置的研发完成可以消灭聋哑残疾的“最后一公里”,耳蜗突触病变是耳聋治疗的关键靶点,未来耳蜗基因治疗有望恢复自然听觉。

传统的疾病诊断是依靠CT或二维的图像,往往不够准确甚至会因为二维的局限性而产生重大的错误。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方驰华教授在《数字智能化微创研究型肝胆胰外科学科建设》报告中分享到,珠江医院肝胆一科的二十余年的学科建设注重医理工交叉融合,建立了肝胆胰疾病数字化微创诊疗技术的理论,研发了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同时,基于数字智能化诊疗的成果,构建了复杂性肝胆胰疾病数字化微创诊治平台,用于指导推广应用。最后他强调,相信数字医学的力量,能让更多梦想成真。

 

四大论坛 奉上学术盛宴

 

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卞修武院士、顾东风院士、王以政院士等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心血管、脑血管、呼吸危重症、神经免疫等领域展开主旨讨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施福东教授分别担任大会各分论坛主席。

 

两天的时间里,各位院士、专家在本次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论坛上各抒己见,将各自学术研究领域的内容、经验、成果,向与会人员进行了展示和分享,助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彭龙妹



腾冲科学家论坛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